查看原文
其他

工业区更新,不只有文创——「另类」苏黎世西区

1/6图片工作室 丈量城市 2021-07-06


文 | 李海涛    摄影 | 李忠  姜鹏  杜玮  陈昆  吴晓璇

动画 & 分析图 | 李民    设计 | 王冰    技术支持 | 白雅文


关键词:

工业区 | 商务区

文旅区 | 创新区 | TOD 


国家:瑞士

区位:苏黎世5区

面积:约1平方千米

人口:约43万(2020年)

特色:老城工业区成为城市潮流中心



01

苏黎世的新标签

从制造中心到潮流生活


MEASURE THE WORLD



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「存量提质」发展阶段,城区内的老工业区也纷纷加入城市更新大潮,不过他们的更新方向出现同质化趋势,即「文创园区」


▲ 北京798艺术区


文创虽然能赋予老厂区网红般的「壳」文艺化的「瓤」,但很难给予它们可持续的繁荣,昙花一现是大概率事件。

上世纪,欧洲在经历工业衰退的阵痛后,工业区开始大规模的更新改造,同样经历过文创化大潮的阶段,但是有一个不走「寻常路」的工业区,做起了「潮」生活,并成长为一只「黑天鹅」,它就是——苏黎世西区


▲ 苏黎世西区俯瞰


苏黎世,是仅次于伦敦的欧洲金融中心(《201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》评选)。


▲ 苏黎世老城景色


苏黎世西区,是与伦敦西区并驾齐驱的欧洲潮流文化代表区。


▲ 苏黎世西区


▲ 伦敦西区


苏黎世西区由老工业区改造而来,在其潮流区的标签之下,是一座功能完善的「城中城」,其居民超过5900人,就业岗位超过33,300个(2016年数据)。


▲ 苏黎世西区区位示意



①. 制造业中心

(18世纪末—20世纪中期)


穿城而过的利马特河,在15世纪时,获得腓特烈三世(神圣罗马帝国皇帝)特许,成为德国至苏黎世之间的自由航道,一度是两国之间重要贸易航线。

1847年,利马特河南侧的瑞士北部铁路(苏黎世至德国巴登,瑞士第一条铁路)开通,逐渐发展为瑞士通往欧洲各国的铁路枢纽,加速了苏黎世工业化进程。


▲ 19世纪末苏黎世西区成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区(来源:wikipedia.org)


19世纪末,近邻老城区,位于水运、陆运线路之间的苏黎世西区发展壮大,吸引造船厂、啤酒厂、肥皂厂等在此聚集,到20世纪中期成为欧洲著名的工业区之一。



②. 城市孤岛

(20世纪中期—1990年代初)


20世纪中期,在欧洲产业由二产转向三产的趋势下,苏黎世工业生产开始下滑,到1986年工业领域的就业岗位减少26%。此时,苏黎世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转向金融服务,快速聚集的金融机构导致各类成本快速上涨,成为压倒西区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期间,西区有些企业尝试将厂区改为商业用地求生,但是没有核心产业支撑的西区早已空心化,商业改造有价无市


▲ 1993年建设的西区第一个大规模更新项目——斯坦福斯制皂厂区改造的住宅


更糟糕的是,曾经是优势的河流、铁路,现在成为西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墙,纵横交错的公路桥将西区分割的七零八落,桥下空间成为社会治安的顽疾,西区一度被媒体称为「逃离苏黎世的最快之路」


▲ 西区与周边的联系被水网、路网切断



③. 混合适居城市

(1990年代初—2000年)


1990年代,全球化步伐加速,瑞士希望保持本土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诉求,激活了苏黎世西区的更新建设。1993年,以提升制造企业科研能力,加强技术转化为目的的苏黎世科技园落地西区。


▲ 苏黎世科技园


同年,「西区合作发展规划」启动,它由政府部门、土地业主、居民代表、规划师及其他相关专业学者共同参与,通过「PDCA」(策划、设计、检查、修正)的流程确保更新的活力可持续。

1999年,「混合适居城市」理念获得各方认可,未来的西区将有主导产业,包含城市生活所需的所有功能,居住、办公、商业用地比例将达到3:6:2


▲ 混合适居城市概念的功能配比示意




02

无处不在的新「工业风」

旧改服务于整体战略


MEASURE THE WORLD



苏黎世西区的更新改造从两个「1/4」开始:

即改造占地1/4的交通网络

改变大而空的工业化格局;

只保留1/4的工业建筑

既能体现区域「工业风」特色,

也为高密度的开发建设

(容积率约2.0—3.0)腾出用地。


▲ 保留下的工业建筑



①. 步行友好网络


从车行友好到步行友好,

苏黎世西区需要解决高架桥,

以及宽阔车行道带来的空间割裂。


苏黎世西区以大型厂房为基本单位,

通过「兵营式」的划分方式,

重构出高密集步行网,

为此后进行高密度开发搭建骨架。


▲ 兵营式步行路网示意


此外,适当加宽标志建筑周边的步行道,

以保证视觉通廊的顺畅,

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

随时感受「工业」特色主题,

增加步行的趣味性。


▲ 新老建筑间的步行道


高架桥下方的灰色地带,

通过步行廊道、灯光亮化改造或赋予商业功能,

使这些灰色空间成为老城与西区间的纽带

而非隔离带


▲ 桥下空间改为步行廊道


以维亚都克特旱桥为例,

桥下改造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商业场所。


▲ 维亚都克特旱桥桥下商业


维亚都克特旱桥桥长550米,

桥洞内有潮牌店、画廊、工作室、

咖啡馆、健身房……50多家门店,

吸引老城与西区的市民在此汇聚;

夜晚,拱门会变为光廊,

成为夜游苏黎世西区的地标。


▲ 维亚都克特旱桥桥下餐饮空间


▲ 维亚都克特旱桥与市民活动公园结合



②. 功能需求决定旧改形态


西区对于老工业建筑不是一味的保护,

它们有的修旧如旧、有的新旧结合、

有的保留结构,无论形态如何更新改造,

它们都被赋予「引人」的新功能

成为区域的城市配套。


如西区的文化地标——Schiffbau,

前身是苏黎世造船厂,建筑更新保留旧外观。


▲ Schiffbau外观


宽敞高挑的室内,运用「屋中屋」概念,

先后改造出三个戏剧表演空间;

引入爵士乐俱乐部、

时尚餐厅LaSalle、Nietturm酒吧,

让老建筑化身为文化生活打卡地。


▲ Schiffbau室内


▲ Schiffbau内的小剧场


Puls 5,170米长、60米宽,

是西区最著名的商业综合体,

它的前身也曾是一座造船厂。


与Schiffbau「外旧内新」的改造不同,

Puls 5采用「外新内旧」的改造方式,

成为西区初期的地标建筑(2004年开业)。


▲ Puls 5外观


室内保留工业架构的空间特色,

功能分散其中,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购物体验。


Puls 5比邻苏黎世科技园,

成为科技园的生活配套区,

同时,Puls 5也成为初创公司新聚集地。


▲ Puls 5与苏黎世科技园的空间关系




03

别具一格的TOD

集中发力形成传播


MEASURE THE WORLD



西区拼图式的更新节奏,

虽然获得了市民的高度认知,

但在外部,其知名度几乎是无人知晓。


特别是苏黎世北部欧瑞康工业区

已经基本改造完毕(90年代建设),

吸引瑞士银行、ABB、普华永道、

瑞铁SBB等大型企业入驻,

正在成为苏黎世的新商务区,

留给西区的发展窗口期越来越少。


▲ ABB位于欧瑞康工业区的总部


西区以哈德布吕克火车站为核心建设TOD,

其设计融合工业风、潮流感,

打响区域形象品牌、吸引企业入驻。



①.「酷」商务区


TOD的商务区包括两个部分,

其一是站点西侧的新建区域,

其二为东侧的改造区域。


▲ 西区TOD示意


西侧商务区

可谓是苏黎世「新商务」形象的代表:

包括写字楼、商务园区、

酒店、商业、住宅等功能,

极简的现代建筑风格

与老城区古典风形成强烈反差。


▲ Prime Tower大厦(右侧为商务区的旧改区域)


▲ Prime Tower大厦一侧的配套住宅


耸立在TOD中心的Prime Tower大厦,

一度是苏黎世最高建筑(至2015年),

是花旗银行、德意志银行、安永等金融、咨询公司,

甲骨文、印孚瑟斯等科技公司的首选办公场所。


▲ 安永总部


为解决城市快速路

对TOD与北部区域连接造成的阻断,

2015年,

五旬节公园落成(包括与北侧连接的桥梁),

作为加强两个区域互动的连接点


▲ 五旬节公园


▲ 五旬节公园通往北部区域的连廊


公园包括日光浴区、多功能游乐区、

烧烤区等综合功能,

吸引两侧居民在此交流。


▲ 五旬节公园内的休闲设施



②.「潮」生活区


TOD西侧的Frau Gerolds Garten,

不仅是商务区的功能配套,

还是年轻人喜爱的聚会场所,

更是区域夜生活中心。


▲ Frau Gerolds Garten俯瞰


这里保留着老建筑群的格局,

赋予「新田园」生活的氛围:

餐厅、酒吧、夜店、画廊、小集市等商业功能

散落在2500平方米的「城市花园」中,

建筑墙面成为涂鸦艺术家的画布,

潮牌小店比比皆是,

总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这里一应俱全。


▲ 街区内各色商铺


▲ 户外餐饮空间


弗莱塔格是享誉全球环保包品牌,

它的旗舰店就耸立在

Frau Gerolds Garten入口处,

店内销售的超过1600种款式的个性化包袋,

制作材料(回收材料制作)来自全球。


整幢建筑,

17个货运集装箱组成,高26米

堪称西区的艺术地标。


▲ 弗莱塔格旗舰店是西区的艺术地标


▲ 弗莱塔格旗舰店内部


Frau Gerolds Garten

进一步强化西区潮流与艺术的气质,

使西区的商务区跳出传统金融区刻板印象,

独树一帜,吸引来自全球的关注。




04

可持续的「产学研」

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


MEASURE THE WORLD



瑞士的产业结构中,

中小型企业占有主导地位,

微型企业更是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就业机会。

这些企业多数聚集在研发、设计、艺术、

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。


▲ 西区两大发展引擎


这些新兴企业,

对环境配套要求高,但自身无力建设;

对技术研发有热情,但投入资金有限。


于是西区瞄准「中、小、微」企业,

降低它们的研发成本,

打造适合其生长的产业环境,

为区域经济发展谋求可持续之路。



①. 用科技驱动发展


1993年落成的苏黎世科技园,

于2012年进行再次扩建,

目前拥有超过300家高科技公司、

服务提供商、研究机构、大学研究室。


▲ 苏黎世科技园


更重要的是,

科技园设立中试以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,

使技术转化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,

以技术实力吸引更多公司来此聚集,

目前已有多家科技孵化器入驻西区。



②. 以人才激发活力


2014年,

多校合并的苏黎世艺术大学迁入西区,

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活力,

西区丰富的文化场

成为学生全天候的实践基地。


▲ 酸奶厂旧址上改造的苏黎世艺术大学


此外,学院设置了11个研究所,

如设计研究所、跨学科研究所、

计算机音乐与声音技术研究所等,

与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联合研究成为常态化,

大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。


▲ 苏黎世设计博物馆一并迁入苏黎世艺术大学


▲ 苏黎世设计博物馆举办的展览


苏黎世西区更新建设仍在持续进行中,

但是它已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核


西区混合宜居城市理念也已实现,

这种混合的理念不止停留在总体规划上,

其早已渗透到每一个街区乃至每一幢建筑内。






1/6图片工作室出品


推荐阅读



丈量城市

世界看得见,我们只看图说话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